ab050-090  

何謂高尿酸血症?

存在於血液中的尿酸濃度如果超過正常範圍時,就可稱為高尿酸血症。而血清尿酸濃度即使上升且超過正常值時,在很多的情況下並不會立刻出現異狀,此時稱為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。

為何會產生高尿酸血症?

正常人一天產生的尿酸約700毫克(想像成每天賺700元),而平常積存在體內的尿酸量約1,200毫克(想像成銀行有1,200元存款),在正常人一天之內約有500毫克從腎臟排除(想像成每天花500元吃飯),另有200毫克從糞便及其他途徑排除(想像成每天花200元在娛樂方面)。所以,在正常情況下,每天在體內的總尿酸是不變的。而高尿酸血症主要是體內的總尿酸量(銀行存款增加)增加所造成的,而其原因可能是每天產生的尿酸太多(每天賺超過700元),或者每天排除的量太少(花太少的錢在吃飯或娛樂),抑或是前兩者兼而有之造成的。

而尿酸產生太多的原因,可分為:

  1. 1.   體內尿酸代謝過程酵素的異常。
  2. 2.   過量核酸的分解。因一般在細胞中含有核酸,所以體內如果有細胞大量死亡的疾病時(如白血病、乾癬等),核酸釋出增加,其後又代謝成尿酸,使得體內的尿酸總量增加,而大量攝取高普林食物的結果也造成類似的現象。
  3. 3.   尿酸的排除減少。在尿酸的排除的減少所引起的高尿酸血症方面,因為腎臟是我們體內排除尿酸最主要的途徑之一,在腎臟排除尿酸的功能降低的情形下,尿酸極易於在體內累積造成高尿酸血症,是原發性高血尿酸血症最主要的原因之一,而在某些疾病如腎臟功能不全或長期使用某些藥物(如利尿劑、抗結核藥等)造成尿酸排除減少,亦可能造成高尿酸血症。

如何分別因尿酸產生過剩或排泄減少所引起的高尿酸血症?

在過去鑑別此兩種原因所引起的高尿酸血症,可利用同位素法及尿中尿酸排泄量法,但因前者在臨床上並不適用,故現在都用第二種方法,而其簡單的原理是如一個人整天尿酸總含量少於600亳克以下,即稱為排泄減少型;反之則為產生過剩型。事實上,大部分(佔75%)的原發性的高血尿酸症患者屬於前者。

高尿酸血症和痛風性關節炎之間的關係

如前所述,高尿酸血症可能會沒有任何症狀,但長期的高尿酸血症卻容易使得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及腎臟等器官,當沉積在關節的尿酸鹽大量累積後,極易因此造成典型的痛風性關節炎。又因尿酸在血液中的溶解度受溫度即酸鹼值的影響,所以在體內溫度較低或PH值較低的組織,如週邊的腳趾、手指等,即為痛風性關節炎較易侵犯的部位。一般而言,有痛風性關節炎的人大都有高尿酸血症,但有高尿酸血症的人,不一定會有痛風性關節炎。所以,有高尿酸血症的病患如併有關節炎應該找風濕科醫師作鑑別診斷,並予以進一步的治療。

 

痛風到底會不會遺傳呢?

根據國外統計,痛風病人的家族發生率約有40%,所以有強烈的家族關聯性。故所有痛風的患者,其家族皆應列入長期的追蹤觀察。

痛風是由多個基因所控制,包括性聯隱性遺傳的HPRT基因、PRPP基因及一些正染色體隱性遺傳的基因,其中最有名的乃是HPRT基因。HPRT基因的缺損,可分為完全缺損及部份缺損,若完全缺損,叫做Lesch-Nyhan症侯群,其血液中無法偵測到HPRT酵素的活性,臨床症狀除了痛風外,尚包括神經系統的障礙,如舞蹈症、智能低下痙攣、自殘及泌尿系統的結石等。若HPRT基因部份缺損,其血液中酵素活性約介於2%至10%之間,臨床的症狀包括痛風及尿路結石,但不會有神經系統及行為方面的異常。

我們什麼時候要考慮基因的異常呢?

病人若有以下現象就要考慮: 1.病人有家族史。 2.痛風的發作年齡小於30歲。 3.病人合併泌尿道結石。 4.病人找不到其他造成痛風的證據者,如藥物、飲酒等。 若病人有上述現象,則應進一步探討其基因的變異及酵素的活性,並列入長期的追蹤。

高雄長庚風濕免疫科自去年起,進行痛風的遺傳研究,蒐集病例加以分析,並著重於HPRT基因變異的探討,相信在不久的將來,會有令人振奮的研究成果發表。

 

痛風的症狀

痛風就是尿酸鹽結晶沈積於關節腔內而造成關節發炎引起腫痛。要討論痛風的臨床症狀,就要先了解它的自然病程。如果說任由痛風發展而不規則治療的話,一般會經過四個階段:

  1. 1.   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症:通常是在一般的例行抽血檢驗時,偶然發現尿酸值偏高。根據統計發現,一般人口可能有高達5%的人,可以發現尿酸偏高,但其中僅有510%的人會有痛風發作。所以尿酸高並不就等於痛風,而尿酸本身和身體其他部位的酸痛也沒有關係。通常在這個階段是不會有任何特殊症狀,一般也不需要治療。但是病人一旦發現自己尿酸偏高的話,應該由風濕科醫師詳細評估檢查,是否有一些造成尿酸偏高的潛在性疾病,或是有服用其他藥物(如利尿劑、阿斯匹靈、抗結核藥……),造成續發性尿酸偏高。同時要注意腎功能狀況,且一併檢查是否有糖尿病、高血壓及高血脂症等等。
  2. 2.  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:尿酸偏高的人,約有510%經過10到20年後進入這個階段。通常是30歲到50歲左右的男性(女性一般在停經後),某天突然下肢的某一關節部位發生急性的紅腫熱痛,甚至痛到無法走路。一般第一次的發作幾乎都在腳的大拇指關節,此外也有可能發作在踝關節或膝關節,但很少發生在手關節。通常第一次的發作,即使不治療,關節的腫痛也多半在一個星期內可以痊癒,但是很少人能忍得下疼痛而不尋求治療的。
  3. 3.   痛風間歇期:在一次痛風急性發作而腫痛慢慢消失後,疾病就進入所謂「間歇期」。在這個階段因為症狀已經消失,病人常掉以輕心,以為就此痊癒,實則不然,大部份的病人在1、2年內幾乎都會有第二次的痛風發作。之後如果未接受持續的藥物治療,發作的次數將越來越多,發作的間隔也越來越短,而每次的症狀也越來越厲害,侵犯的關節數目也隨之增加,並由下肢往上肢游走,最後產生痛風石而進入第四階段。
  4. 4.   慢性痛風石關節炎:病人從第一次急性痛風發作後,如果沒有規則的藥物治療,就會慢慢進行到這個階段,時間而言,快則2、3年,慢則7、8年,幾乎少有例外,一旦到這個階段,疾病的併發症就多了。最常看到的,就是乳白色或米黃色的痛風石出現在關節腔或關節周圍,造成關節的破壞變形,甚至需要開刀矯正。而有些痛風石則出現在耳輪或皮下組織,嚴重影響外觀。此外它也可以沈積在神經附近而引起神經壓迫,如腕隧道症候群(引起手麻、無力)。從解剖的研究可以發現除了腦部外,痛風的尿酸鹽結晶可以沈積在身體的各部位,尤其是腎臟,因為是排泄尿酸的器官,過多的尿酸結晶常沈積到腎實質,而造成腎功能損傷或引起腎結石。少數病人甚至腎功能慢慢惡化到需要洗腎的程度而不自知,所以痛風的危害不可謂不大。

痛風的診斷

一般的醫師碰到關節炎的病人,都會先檢查尿酸值,一旦尿酸值偏高就診斷為痛風,事實上這樣診斷痛風,誤診的機會相當大。尿酸和痛風雖然有密切的關係,但尿酸高合併關節炎不見得就是痛風,而痛風病人在急性發作時,血液中的尿酸值有高達3成的人是正常,甚且是偏低的。所以要正確地診斷痛風,光靠檢驗尿酸是不夠的。最主要的是要根據詳細的病史來判斷,並配合利用特殊的偏光顯微鏡來檢查所抽取的關節液,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,給予病人最適當的治療。

如果在病人發炎的關節可以抽到關節液,並經由偏光顯微鏡觀察到尿酸鹽的針狀、負偏光結晶,就可下「痛風」的確切診斷。如果沒有關節液可供檢驗,則有賴詳細的病史來做判斷,痛風是一種很有特色的關節炎,一般有如下特性:

  1.   超過1次以上的急性發作。 
  2.   關節的發炎程度在1天之內達到頂點。
  3.  一般以單一關節炎發作。
  4.  可以觀察到發作關節的紅腫現象。
  5.   腳大拇指的指掌關節是最常發作的關節。
  6.   單側關節炎侵犯腳的指掌關節。
  7.   單側關節炎侵犯腳掌關節。
  8.  有疑似痛風石形成。
  9.   血中尿酸值偏高。
  10.    X光檢查發現關節有不對稱的腫脹。
  11.    X光發現有骨下囊腫但沒有骨質侵蝕。
  12.    
  13. 發炎關節產生的關節液,細菌培養是陰性反應。

如果說病人的關節炎病史,詢問起來有符合上述12點中最少6點的特性,則幾乎可正確診斷為痛風。也由此可知,尿酸值的高低只是診斷痛風的一項參考項目,千萬不要做為唯一證據。此外有很多關節炎發作起來也很像痛風,如假性痛風、反覆性風濕症、細菌性關節炎、反應性關節炎、類風濕性關節炎、膠原症關節炎等。這些皆有賴經驗豐富的風濕科醫師,根據病史、理學檢查及實驗室數據做正確的鑑別診斷。唯有正確的診斷,才能有正確的治療,否則失之毫厘、差之千里矣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禎健康生活趣味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